Title:The black echo
Author:Michael Connelly
作者沒有要說教的意思。他是在陳述一件事,也沒有要藉此宣揚冠冕堂皇的道理。有人被殺,有人搶銀行,其中還有人隱身在FBI,過去還污了很多錢,案情複雜交織,但也不過如此,這種離奇到不行的案件,骨子裡跟街頭搶老婆婆手提包沒兩樣。
不管你是什麼身分,也許是越戰老兵、瀆職的官員或心理殘缺的可憐鬼,都拜倒在綠油油的紙下,人無法不貪。但提到為了錢犯罪,無論手法多高明,整件事就瞬間一股霉味。自從紙鈔被發明,每天都有人為了它,用盡各種手段來掠奪。
原因是什麼呢?因為你需要它:買東西要錢,什麼都會花錢。錢不是萬能,但沒錢卻萬萬不能,更不用說資本主義滲透入骨的現代社會。正常來說,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,但在這種社會下,全為了一個目標而奮鬥,也甘心抹平自己的獨特性,而後,成為世界裡的一顆齒輪。
這就是《鮑許探長系列》世界觀,其中很重要的概念:人生而在世,真的很渺小,只要活著就被各種事物牽動著。
姑且不論有無自由意志,在他的世界,當事人行動的原因幾乎來自外界(錢、權勢,或一切因得不到所產生的失落)。換而言之,人是被情境所帶動,無法跳脫火坑,但前方等著的是荊棘。用書中的例子來講,說不完:因為好想吸毒,所以跟人合夥搶銀行,後來被這些人殺了;因為要錢,所以拐騙有錢的男同志,結果……。
從這個核心出發,來看《黑暗回聲》中兩個情境來源:錢,跟戰爭。錢,在之前的段落有提到。它也很單純,但力量很強,整本書就是看到很多想錢想瘋的人,用光怪陸離的方法來搶銀行,而主角剛好是警察,就這樣。
那就把焦點放在戰爭,它是整場鬧劇的基礎。戰爭對人能造成多大的傷害呢?這種生活在太平時代的人怎麼可能懂。越戰的美國人,活在哪時會被子彈打中都不知道,連能否再度回到故土都不知道的日子。日子難過,但還是過了,總之,來上幾杯酒……重口味的就吃點白糖,有得爽就好了。在戰場上,人總能抱持一份異常的淡漠生活著。
這就是為何老兵不是進警局,就是監獄吧?這些人回到國內,根本無法融入社會,他們該主動去幹活來養活自己,某些幸運兒因循某些管道,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。但很多人一次次挫敗,走不出戰爭的陰影。時間一久,就乾脆找點東西來醉生夢死,只是日子還有二十年,不管是毒、酒或色,直到五十多歲再歡樂地死於非命。
總之,麥道斯就是上述所言,不幸的那種人,從越南回國後,就逃不出戰爭及毒品的影響,為了買更多的毒品而參與搶案,再被同行的人殺害,死得一文不值。用搧情的說法,他早就死了,早在挖掘好的地道中,內心某個地方就壞掉了,所以放任自己一路敗壞下去,而兇手只是了結他的肉體。
再來看另一個老兵:主角哈瑞鮑許(Harry Bosch)。他也是越戰地鼠,除了毒品,他跟麥道斯有什麼不同?為何兩人的結局截然不同?雖然有很多因素要探討,但最簡單的,就從他們對地道的態度來看。
沒有人想要在陰暗潮濕的地道待上數天,包括鮑許,與其說厭惡,更多的是害怕,在地道,前方有很多可能:另一條地道系統,或是殺人不眨眼的越南兵。
不過,麥道斯不怕,精確講,是麻痺了。毒品,或其他事物,讓他能毫無知覺地進入地道。他蠻不在乎,沒有想過要保護自己,反正……操著空洞疏離的眼神,他放棄自己了。鮑許則相反,有一股很深刻的執念,讓他一次次活過困境。
接著,把範圍擴展到外圍:老兵的家人。越戰的毒品問題,不過是軍隊陳腐犯罪圈的其中一環,而威許不是唯一受到波及而終日痛苦的人。有人被牽連而死了,不管她在怎麼懊悔,或堅持沒有打算牽連局外人,但確實有人無辜死亡。每個人都被戰爭傷得很深,她有自己報復的方法,但不代表她的怨恨比誰高明。
既然劇中每個人都被多重的鍊條綁住,那主角的存在有何特別?因為他作為所有角色中變數最大,最不安定的人。當一個個齒輪照著自己的步調輪轉時,他就異軍突起,打破所有的秩序。沒有他的介入,誰也不會把一個死在排水管的老兵,跟震驚全國的銀行搶案連結起來。
換句話來說,作者寄託一些遙不可及的事在鮑許身上,畢竟現實生活並不美好,重大刑案也不是每個都會偵破,更不用說案件底下洶湧波濤,理不清的糾葛。
人很卑微,難以意識到週遭的輪轉而陷入困境。算了,對鮑許而言,這不是重點,他只需要一點啤酒,一根菸就夠了。惱人的問題交給別人思考,他要的是能讓自己專心投入的案件。
***
想要把《黑冰》、《水泥中的金髮女子》、《最後的美洲狼》再看一遍,可惜即將進入大四這個牢籠裡,恐怕要研究所放榜才能實行。《詩人》還沒讀啊……其他沒有翻譯本的作品,不排除找原作來啃,但我是要考研究所的人啊!如果順利完食,就會寫不負責任鮑許個性解析之類的東西來娛樂自己。當然,前提是我到那時還活著……。
啊,上次看完《下流正義》的電影,要找時間讀《林肯律師》,書單又增高了。(哭噴)
這次的心得寫得很不順手,腦袋比乾掉的水泥還硬,氣死人。
留言列表